一、核心概念对比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是一种开放标准,其核心作用是规范应用程序向大语言模型(LLMs)提供上下文信息的方式。它就像是 AI 应用领域的 “通用接口”,为大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工具之间搭建起标准化的交互桥梁。 Function Call,即函数调用,是一种在大模型处理任务过程中,增强其功能的实现机制。大模型在接收到用户输入并进行处理时,当遇到自身能力无法直接完成的任务,如需要获取实时数据、执行特定复杂操作等情况,会根据预设规则和接口定义,调用外部的函数或服务。这些外部函数或服务可以是数据查询接口、计算函数、文件处理程序等。
简单比喻:
Function Call = 手机的语音助手(只能控制本机APP)
MCP =蓝牙协议(让任何手机连接任何耳机)
二、功能特性差异
从功能特性来看,MCP 即模型上下文协议,它的核心功能是规范应用程序向大语言模型提供上下文信息的方式。通过 MCP,每个模型调用都被封装了数据血统、策略规则和出处等信息,确保 AI 组件无论在何处运行,都能继承相应的管理规范。这就好比为大模型打造了一个标准化的信息交互 “枢纽”,使其能够便捷地连接到各种数据源和工具,实现信息交互和任务执行。例如在智能数据分析场景中,分析师使用AI驱动的数据分析工具,借助 MCP,该工具能快速连接企业各类数据源,获取数据并完成复杂分析任务。
Function Call技术是一种通过调用外部函数或服务来增强模型功能的机制。在大模型生成回答或执行任务时,可动态调用特定函数或接口,从而获取最新数据或执行复杂操作。比如在早期阶段,模型只能依赖静态数据集操作,回答基于训练数据,缺乏实时调用外部信息能力;随着发展,模型开始支持调用简单外部API接口获取静态数据,如天气信息等;到现阶段,模型不仅能调用外部API,还能动态执行复杂函数,像数据分析、图像处理这类复杂操作都能完成,显著扩展了模型应用范围和功能。例如在一个智能购物助手应用中,当用户询问某商品当前价格时,大模型可通过 Function Call调用电商平台实时价格查询接口,获取最新价格信息并反馈给用户。
三、技术实现差异
Function Call的实现则是在大模型的架构体系内,当模型处理用户输入时,判断是否需要调用外部函数。若需要,模型会根据预设规则和接口定义,将请求发送至相应的外部函数或服务,等待其返回结果,并将结果融入到模型后续的处理流程中。例如在代码生成场景中,大模型生成代码过程中若遇到特定功能需求,通过 Function Call 调用代码库中的相关函数来完善代码。
Function Call 工作流程(以OpenAI为例)
MCP 遵循客户端 - 服务器架构,主要由 MCP 主机、MCP 客户端和 MCP 服务器三个核心组件构成。MCP 主机是搭载 AI 智能体的应用系统,负责发起请求;MCP 客户端位于 Host 应用程序内部,管理与 MCP 服务器的点对点连接,承担请求标准化、响应处理以及安全 / 身份验证等任务;MCP 服务器依据 MCP 标准,公开提供上下文数据、工具或 API 服务,可连接各类数据源。其通信协议采用 JSON - RPC 2.0,支持 Stdio、HTTP 配合 Server - Sent Events(SSE)等多种传输方式。
MCP 工作流程
关键区别:
MCP在模型与工具间插入标准化中间层,实现双向解耦
Function Call需要模型直接输出特定格式,工具绑定模型
Agent中MCP与Function Call的工作流程示意
四、能力范围对比
具调用典型案例:
当需要同时调用本地Excel插件+云端CRM API时:
Function Call方案:需为GPT单独开发集成桥接层
MCP方案:Excel工具注册为MCP Server,CRM通过标准接口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