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2PLM

查看: 874|回复: 0

[已解决] 华为集成供应链ISC变革系列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5 17: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成供应链ISC变革                 前期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四个系列:
  • 第1个系列: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管理体系系列
  • 第2个系列: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系列
  • 第3个系列:战略管理DSTE变革系列
  • 第4个系列:煮酒论流程系列,这个系列主要是结合一些社会热点和大家关心的话题,试着从流程变革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讨

         虽然上面这些系列都还没有写完,今年也一直很忙,但是还是要抽空和大家开始分享第5个系列,这也是之前大家希望能够分享的系列:集成供应链ISC系列。万事开头难,但是电视剧不开始拍就永远拍不完,所以今天依然想先进行一个ISC系列的开篇,当然前面的4个系列我依然会不定时地进行更新。

         ISC和IPD一样,都是华为最早开始进行的变革,而变革本质上是基于组织能力的短板(比如完美订单履行率低、响应速度慢、供应柔性差)和未来组织能力的要求(比如供应链需要支持100亿,1000亿,需要支撑海外业务、需要更加敏捷和柔性,或者更加低成本等等),变革需要面向未来一个长期的目标,所以无论是IPD、ISC还是LTC等等,都是会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变革历程。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企业管理者需要更好的战略耐性。



      上图是ISC的变革历程,变革需要随着业务的发展持续进行,而不是花个半年一年就能完成的。很多公司都提出百亿目标和千亿目标,但是我们的供应链是否能支撑?我们的短板在哪里?我们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供应链,可能思考的并不多。如果没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支撑,就会出现前端辛辛苦苦接的单,供应链没法交付,既损失了销售成本,可能还会导致客户不满而流失,甚至是无法交付带来赔偿损失。

构建ISC的SCOR模型
ISC集成供应链是基于SCOR模型进行建设的,因此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简称SCOR模型)。
      SCOR模型第一版诞生于1997年,是由以两个咨询公司——PRTM和AMR为主,加上其他美国的几个领先的企业于1996年宣布成立的供应链理事会(Supply-ChainCouncil)经过对领先公司供应链的管理进行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其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最佳实践。从官网查看,目前已经更新到12.0版本。
      
    SCOR模型12.0版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Performance, Process, Practice, People

  • Performance(Metrics) :如何衡量供应链的一套完整KPI体系
  • Process:供应链各领域流程和流程关系的标准描述
  • Practice:供应链领域的一些最佳实践指引
  • People(Skill) :执行供应链流程所需技能的标准定义

第二部分:一套方法论,用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个人曾经花了1年左右的时间完整研习过SCOR模型全书英文版,再加上SCOR模型在华为ISC实际中的运用,才算是略懂一点,不过SCOR模型比较好的是不仅说明了流程要如何设计和分解,而且还说明了如何去衡量流程以及一些最佳实践,这一点是其他模型中少有的。如果大家是从事供应链的人员,推荐大家去学习一下。这里跟大家讲的还是“绝世武功”的“目录”,要修炼成功的话还是要看大几百页的书籍。遗憾的是目前好像没有太多很好的中文资料,需要一定的英文功底和供应链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

     既然SCOR模型是一个以流程为中心的参考模型,那么我们还是聚焦于主线。标准的SCOR模型分为五大领域的流程(L2),分别是:
  • 计划:Plan
  • 采购:Source
  • 生产:Make
  • 交付:Deliver
  • 退货:Return


      SCOR模型落地到ISC中,顶层框架也非常简单明了,例如计划分为Plan supply chain计划供应链,Enable Plan计划使能,其他以此类推。SCOR模型本身是一个适合于所有行业的供应链参考模型,华为公司在ISC建设的时候对SCOR模型进行了创新,基于华为公司的业务增加了一个供应解决方案。对于业务模型不同于华为的大多数公司来说,能把这5招修炼好已经是顶尖高手了,就别想着创新了。




     
SCOR模型介绍
      SCOR模型第二层,落地到ISC流程框架里就是L3层流程这一层就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模式进行适配和设计,例如MTS按照库存生产的在制造里就是M1:库存生产,而MTO按单生产的则是M2订单生产,当然我们是可以多种业务并存的,这里指的主要是基于不同的业务模式我们的流程要相应进行适配。

       SCOR模型第三层和第四层,落地到ISC流程框架里就是L3和L4流程和基于不同业务模式下差异化的流程活动。

     以采购流程为例,基于SCOR模型的第二层流程   
      
      SCOR模型对于所有流程都有比较明确的度量体系,分为五大维度
  • 供应链可靠性
  • 供应链响应性:下图中的反应度,英文转译的大多数都是非专业人士,所以我还是用专业术语来和大家解释
  • 供应链柔性:下图中的灵活性
  • 供应链成本
  • 资产利用:下图中的资产管理

    关于度量体系的部分具体我们在下一篇再和大家分享,这里先以采购流程为例,下图是度量S1流程(采购库存产品)的绩效指标:

     
     仍旧以采购流程为例,下图是采购流程在SCOR模型中的第三层架构,下图的流程分解可以明显看出S3采购工程定制产品的流程分解逻辑是不同于前面S1和S2的,当然业务的差异化不仅仅体现在流程架构的差异化,还会体现在具体的流程活动中。但是下面这张图很好地说明了不同业务模式下流程的边界和差异是什么,以及如何使能采购(ES采购支持部分)

     以下是SCOR模型S1采购库存产品的流程关联关系图,SCOR模型明确地说明了流程之间的关联关系,这张图绘制完整后就是传说中的流程视图,只是实际呈现方式和下图不同,但是逻辑一样。

       SCOR模型本身比较复杂,我们需要结合华为ISC的一些实践和案例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将会和大家分享ISC集成供应链以及SCOR模型的一些核心知识,比如SCORE CARD,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指标体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PLM的星空

GMT+8, 2025-4-10 17:45 , Processed in 0.075284 second(s), 18 queries .

PLM产品部技术团队 X3.4

© 2018-2023粤ICP备2021011559号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2077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